中岩动态行业动态产品动态党建动态
《楚天都市报》特别报道 | 城市“胃镜”守护地下“生命线”
2019-08-23 8607 返回列表

城市地下管道,被称之为“城市的生命线”,为城市的正常运作源源不断地输送着物质、能源及信息。为保证地下生命线的正常运转,需定期对其进行“体检”,及时有效地开展管道修复和清理工作。

 

记者近期获悉,中科院武汉岩土所控股企业中岩科技研发的城市管道机器人于近日正式上线。它可以替代工人,进入空间狭小而结构复杂的城市管道中,进行检测,给出“健康”评估,仿佛城市的“胃镜”,是海绵城市的建设的“功臣”之一。

 

小小机器人

爬得了坡,淌得了水

 

 

近日,记者来到位于东湖高新区民族大道的中岩科技产业园,见识了这机器人。它高约57厘米,头部是一颗500万高清镜头,配备了22颗聚光灯;底部两侧是六个独立驱动的大轮胎。

 

个头虽小,能耐却不少。工作人员拿出遥控器,向记者展示起了机器人的灵活:它的身体可以前进后退、四处走动、原地旋转,头部可以360°扭动,此外,它还擅长越障,地面上的大小土坡、水洼,它均可越过。当然,最重要的是机器人的大脑——机器人拍摄的画面,将实时传回地上的主控设备,现场即可为管道出具“体检报告”。

 

“目前,中国城市的大多数地下管道高度约为60厘米到80厘米,工人行走需要弯腰甚至匍匐前进,但对于机器人来说,可以行动自如。”工作人员告诉记者。重要的是,管道内环境复杂,长期工作对人体健康有一定影响。有了机器人,则可以减少对人体的伤害,且提高检测效率。

 

 

环保小侦探

寻找破损,锁定偷排

 

据介绍,目前城市管道检测机器人在沿海城市运用已经非常广泛,目前武汉等城市也在采用之中。此外,武汉已经在推进管道检测的规范标准的出台,城市内涝、海绵城市建设引起的关注也越来越高,管道机器人的应用未来定会越来越广泛。

 

不仅如此,管道破损还会引发环保问题。2017年,黄陂区内一家豆腐加工厂存在偷排污水的问题,但污水管道是从哪里接入到了下水管道?这一证据难以锁定。区食药监局得知机器人项目,便请求协助调查。果然,将机器人放入周边管道内,不久就找到了接入点。区食药监局在办案中便有了有力证据。

 

去年,机器人在成都也“立功”了。成都一小区,开发商偷工减料,地下管网破损严重。检测机器人进入管网中,准确获得了管网破损的情况。

 

 

 

研发历时3年

经历2轮,推倒重来

 

32岁的付海是管道检测机器人项目的产品经理,全程参与了研发工作,见证了机器人的“诞生”。

 

他告诉记者,2016年,公司关注到城市管道检测领域,决定研制一款代替人进入管道的爬行探测机器人。完成了第一版原理机器人的样机设计。但这版的设计方案成本过高,主要核心部件和电机采购渠道单一,难以批量化生产。

 

于是项目组选择重头开始。经过了近一年的重新研发,2.0版机器人出炉,开始进行小规模的试验。但在一个管道中淤泥堆积严重的工地,机器人又有些爬不动了。项目负责人陷入纠结之中:机器人动能可能不足,需要更换更大功率的电机,但电机无异于“心脏”,与其他部件关联众多,更换便又意味着整个机器人的结构需要重新设计,一年心血几乎付之东流。

 

虽然沮丧和不甘,但他依旧选择了推翻重来。目前,3.0版的机器人可以爬过45°以下斜坡,而且还为后期更多功能的叠加留下了足够的可拓展空间。

 

机器人还会有4.0版吗?付海告诉记者,有。他希望给机器人装上“双手”——加装上雷达、机械手、电锯等。“以后,它不仅仅能告诉我们管道的疾病在哪里,还可以动手做一些小手术,给管道治病!”

 

中岩科技总经理吴小勐

随着国家城镇化建设的全面铺开,我们的城市都在快速的扩展和升级。其中城市地下管廊建设和海绵城市建设成为了城市升级的重要步骤。目前我国大中型城市存在着大量的老旧污水管道、排水管道需要改造翻新、改道升级!在此背景下,管道机器人的面市,将代替人工进行下井工作,大幅的提高了工作效率和工作范围,基本能快速的巡查到所有管径大小的管道,还能保障了工作人员的安全,降低劳动强度。随着我公司管道系列产品的全面推广应用,将会在我国管道巡查、探测、修复等工作中发挥出巨大的作用。为新时代城镇化建设做贡献!

 

上一篇: 【岩土工程视界】第2期

下一篇: 【岩土工程视界】第1期